close

味人民服務:從小麵攤到五星級餐館的奇妙歷程


詳細規格    價錢(售價)   哪裡買
從小籠包體會中國美食滋味,生動披露幽默的跨文化觀察

味人民服務:從小麵攤到五星級餐館的奇妙歷程
「在中國,70%人們談論的話題都有關飲食,而飲食又是中式文化的精髓。中國近十年來的改變如此巨大,帶動飲食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美籍華裔作家林留清怡如此感嘆。

《出版人週刊》、《克科斯評論》、《時人》雜誌推薦
二○○八年美食世界飲食書獎--最佳中國飲食書獎
《匹茲堡郵報》(Pittsburgh Post-Gazette)年度最佳二十本書之一

從小籠包體會中國美食滋味,生動披露幽默的跨文化觀察

畢業於長春藤名校的林留自搬至中國後,發現「除了寫作,中國食物成了她第二狂愛的事物」。然而,她的父母從台灣移民至美國,把女兒送到名校就讀,可不是為了讓她謀得「中國地位最卑微的工作--廚師」。從進入廚藝學校學習、在麵館打工、包餃子;或兼職飲食評論家時,驚訝於餐廳老闆的公然行賄,但在品嚐生殖器官等奇特食物時卻毫無懼色……所有的滋味都在書中一一呈現;書中不僅是食譜,也寫出她所看到中國近年崛起的風貌,以及社會百態。

出生於芝加哥,後來隨父母遷居聖地牙哥,大學就讀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並獲得新聞碩士。由於父親是臺灣人,母親是廣西的外省人,小時候常回臺灣,感覺到母親的故鄉是個「禁忌」。後來長大了,中國也開放了,就想去中國看看。首次到中國是在她大一的時候。當時中國的社會還很保守,她像個異類。新聞碩士畢業後,又再想回去看看,發現中國已經在巨變中,也引發她想親身深入瞭解的興趣。

從2000年動身前往,她在中國住了8年,她記得父親常說的俗話「吃飯皇帝大」,以及母親教的「民以食為天」,便決定從中華美食下手。
林留清怡在中國為新聞周刊和紐約時報供稿,並且是知名美食評介Zagat的編輯,以及旅遊權威Frommer’s北京版的共同作者,所以得以擁有獨特的視角,來觀察中國的社會變遷。

她在書中寫了拜師學藝的經歷,包括廚藝學校到鄉野小館,再到大餐館,所有的滋味都在書中一一呈現;書中不僅是食譜,也寫出她所看到中國近年崛起的風貌,以及社會百態。

林留清怡在中國工作生活八年,終於寫成「Serve the People:A Stir-Fried Journey Through China」,以美食來詮釋中國文化的變遷,旗幟鮮明的表達「為人民服務」的美食新主張。

身為旅居北京的美食作家與自由新聞工作者,林留清怡擁有近距離目睹中國飲食精采場面的絕佳機會。當她決定進入當地的烹飪學校就讀(一個沒有暖氣的學校,裡頭連個量杯也沒有),也等於親入了戰場。在《為人民服務》中,林留以充滿懷念的筆觸、令人讀之垂涎的文字,記錄下今日中國精采的烹飪之旅——內容從她身為烹飪學校學生,到麵攤與餃子館做學徒,再到一間時髦的上海餐廳實習。

一路上她所邂逅的人物包括:為了掙得飯碗從其他省分湧入的窮困年輕男女;歷經數十載飢貧動亂、渴求奢侈品的城市中產階級;在廚房與其他層面教導她甚多的良師益友。這些小人物為正歷經文化與經濟全面性轉變的現代中國,提供了令人難忘的片段縮影。

名人推薦: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作者 莊祖宜推薦
從廚師證照班,刀削麵館,到新派上海菜的殿堂「黃浦會」,林留清怡不只以學徒之姿帶領讀者見識中國各層級餐飲的幕後面貌,更用她華裔美籍的半個外國人眼光洞察市井百態,字裡行間流露濃濃的人情味與幽默的跨文化觀察。

書評推薦:
美籍華人記者林留在其融合回憶錄與食譜的迷人作品中,記錄了她在上海與北京時工作與生活的點滴。她在北京的職業廚藝學校研習時,發現了自己對中國飲食與文化的熱情。成長於美國、父母生於台灣的作者坦承,她於二○○○年初至中國時,確實覺得與自己的文化根源有所隔閡;畢業於美國新聞學校的她,最後成為《Time Out》雜誌北京的美食編輯。作者在旅居上海與北京期間,開始記錄她在北京華聯廚藝學校時所經歷的沮喪、但終究值得的學習過程。在那裡她拜師於學校師傅王主任門下,這位成長於文革時期的老派師傅,傳授她切菜、採買以及如何通過烹飪考試的基本功。

然而,一紙單薄的文憑並無免去女性在專業廚房受到歧視,以及當地不願意聘雇外國人的窘境,但林留還是在張大廚的麵攤為流浪民工煮食,也曾在名為「餡老滿」的熱門餃子館工作,後來又極其幸運地獲得到梁主廚的高檔餐廳旺寶俱樂部的實習機會。林留透過敘述與她並肩工作的許多中國人的故事(還有他們的食譜),以及至河南的味精工廠或盛產稻米的廣西省的旅程,對其克服文化籓籬做了完整、生動的禮讚。--《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在中國研習烹飪使得作者能夠擁抱其文化傳統。《Time Out》雜誌北京美食特派記者林留坦承,她雙親並不認為廚子是個成功的職業。他們從台灣移民至美國,把女兒送到長春藤名校,並不是為了讓她謀得「中國地位最卑微的工作」。然而作者自二○○○年起搬至中國追求自由記者生涯後,卻發現「除了寫作之外,中國食物成了她第二狂愛的事物。」她進入北京中部的華聯廚藝學校學習,在那裡她勤勉聽講、恭敬服從、複製師傅的手藝,甚至還考慮像其他多數男性學員一樣,在期末考時作弊。然而,學校的年長總管王主任卻將林留納入羽下,傳授她珍貴的傳統烹飪手藝,並且一點一滴地透露出其在文革時期所歷經的駭人過往。作者在透過與其相遇的人們記錄中國的巨變時,始終保持極為崇敬的態度。她在一家餐廳裡跟一名離婚女子一同包餃子,這名女子曾花了大把鈔票,透過「人蛇」安排與台灣男子結婚。儘管身為女性與外國人,她仍成功在上海的黃埔會(Whampoa Club)謀得一職,這兒正是迷人成功的梁主廚(Jereme Leung)所服務之處,其西化的餐點表現風格與異國原料的使用,領先群倫。做為兼職食物評論家,作者驚詫於餐廳老闆竟敢對她公然行賄,但在品嚐像是幼犬與雄性牲畜的生殖器官等奇特食物時卻毫無懼色。除了幾則引人垂涎的食譜之外,林留還以三道「小菜」妝點其筆下平易可親的故事:參觀河南的味精工廠,去到平安(Ping’an)的稻田,以及中國四大美食發源地之一揚州(Yangzhou)。本書得以讓人一窺快速變遷中的國家的樣貌。--《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林留為現代中國及其變化萬千的飲食廚藝做了迷人的導覽。--《時人雜誌》(People)

★《味人民服務》逍遙自在、融合多種文化、美食家式的寫作風格,正是讀者會喜歡的。書中充滿動人可口的敘述、真實的食譜、有趣幽默的軼事,以及一個找到人生方向並深深為其著迷的年輕女子所經歷的一切美好。--《國際先驅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三十一歲、聰明慧黠的林留知道世人都愛好的廚子,特別是懂得滿足人們對中國文化飢渴的廚子。--《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千萬別錯過林留的《味人民服務》。這部罕見的作品不僅饒富趣味,也極其動人。--《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故事有趣且特別。--美國廣播節目(Fresh Air)

★林留帶領讀者嬉遊於中國,有點像是中國美食版的「喜福會」……一部出乎意料讓人無法釋手的作品。--《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林留是那種在敘述「麵條之美」以及「餃子的魔力」時,絲毫不會感到難堪的廚子。從她對在中國習廚的每一頁生動敘述中,你能不斷感受到她對料理食物全神貫注的態度。--《基督教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書中充滿作者在中國的生活故事,讀來流暢有趣,讓人不忍釋手。--《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從廚師證照班,刀削麵館,到新派上海菜的殿堂「黃浦會」,林留清怡不只以學徒之姿帶領讀者見識中國各層級餐飲的幕後面貌,更用她華裔美籍的半個外國人眼光洞察市井百態,字裡行間流露濃濃的人情味與幽默的跨文化觀察。--莊祖宜,《廚房裡的人類學家》作者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